八十年前,我国远征军跨出国门,以大无畏的民族献身精力,英勇作战,在世界反法西斯的战役史上书写下光芒的华章。
我国远征军榜首次入缅作战是在1942年仰光危殆之时。应英方恳求,中方差遣了10个师共10万余人入缅。我国远征军在同古保卫战、仁安羌战役等多个战场均表现出色,但日寇势大,英军违反中英一起防护方案,决意抛弃缅甸,退守印度。我国远征军不得不分红两部分,一部分退回云南,一部分撤到印度重整。退到印度的部队重整后被称为我国驻印军。
开赴缅甸作战的我国远征军
我国远征军第2次入缅作战是在1943年10月。先是我国驻印军建议缅北战役,占据孟关、密支那、八莫等地,接着在云南的我国远征军于1944年5月建议滇西战役,霸占腾冲等地后进入缅甸,于1945年1月27日和我国驻印军在芒友成功会师。1945年3月30日,我国远征军霸占乔梅,与英军成功会师。在反扑作战中,我国远征军共克复滇西失地8.3万平方公里,克复缅北巨细乡镇50余座。
我国远征军在缅甸密支那同日军作战(材料相片)
无论是滇西反扑,仍是入缅作战,我国远征军均取得了抗战以来正面战场上罕见的大规模进攻作战的成功。这些成功打通了我国西南世界运送线,有力地援助了盟军的对日作战,加快了日本法西斯的溃散。
八十年,在人类前史的长河中如白驹过隙,但在人世已是四代人,当年远征军的小伙子,现在有幸健在的,也是近百岁的人了。笔者从事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的作业已有10余年。这些年来,在关爱抗战老兵的路上,咱们再快,也快不过老兵仓促离去的脚步。
咱们有必要记住他们,他们是为民族大义而奋不顾身的热血青年,是在国家危险之际挺身而出的中华好儿女。
从淞沪会战到滇西反扑
“战役便是食人之子!”初上战场的杨良平只要18岁,那是1937年的9月,他被弥补到陆军第36师,正是淞沪会战惨烈的时分。看到太多的尸横遍野,让他对战役有了开端的感触。
杨良平,2019年4月11日逝世,享年100岁
战役的惨烈从兵员的构成就能看出来。杨良平地点的班有16个人,只要班长是老兵,其他满是弥补的新兵。他榜首次参与战役是在江湾,投入战役时底子没有工事,匆忙在一棵小树旁趴下。在严重、惊骇中,他清清楚楚地看到日寇飞机机翼下的赤色圆形。日寇炮弹、飞机空投的炸弹掀起的泥土洒在身上,他真的很惧怕。惊慌中模模糊糊听到指令“射击”,翻开稳妥对着前方就打。爆破空隙,能听到友军的机关枪声。直到“中止射击”的指令传来,战场静了下来。回去一清点,他们班只剩下9个人了。
杨良平生于1919年8月,浙江省新昌县人。从抗战之初就走上战场的这个贫家子弟,从未想到全面抗战竟然持续了8年之久,而他也从淞沪战场转战各方,终究跟从我国远征军打到了缅甸。
在江湾参与了两次战役后,杨良平就不那么惧怕了。有一天晚上轮到他值哨,班长告知禁绝睡觉。天有些冷,他穿的单衣,趴在壕沟外戒备。忽然听到前方有声响,他细心听,模糊听到有什么东西在接近,此刻他的心跳得凶猛,生怕他人听到。当模模糊糊看到一个人影后,他毫不犹豫地开了一枪,听到哀嚎声后,他又连开了两枪。班长来到前哨阵地,问询为什么开枪,他说有人来狙击。曩昔查看后,发现是个日本兵,所以把日本兵的枪、钢盔、皮鞋、子弹袋等搜集起来送到营部。有了这次阅历,杨良平总算成了个合格的“老兵”。
“战役是严酷的,咱们连的排长、班长都换了好几次,我一个18岁的人都当了排长。”杨良平生前回忆起过往时,屡次慨叹战役的严酷。接到撤离的指令后,有一支部队保护36师过了苏州河,但那支部队被日寇封闭,出不来了。后来他才知道,保护他们的是88师的部队,便是扬名世界的八百勇士。
88师在上海的环形工事中和日寇巷战(材料图片)
到南京后,36师的使命是守城,天天被日寇的飞机炸,后来又加上了大炮轰,枪还没开,就少了一半人。对杨良平来说,那是他打得最懦弱的仗。1942年头,他现已是连长了,从成都带一批新兵弥补到88师262团,3月底部队向西移动进入云南,5月初到怒江边防卫。
1944年5月11日,隔怒江与日寇坚持了两年的我国戎行开端反扑。此刻杨良平地点的88师归属我国远征军的第11集团军。我国远征军第20集团军先过怒江进犯高黎贡山,第11集团军则进犯松山、龙陵。
“88师绕过松山去进犯龙陵,咱们262团的团部在尖山寺,使命是进犯日寇的据点老东坡,那是苦战啊!老东坡是龙陵的屏障,日寇有重兵防卫,又有明碉暗堡,咱们打了3个多月都没有打下来。后来松山现已打下来了,老东坡仍是打不下来。这时团长、副团长都冲上去了。副团长叫崔世超,跟我一天上去。那天咱们强攻,我带着一个排的人打交叉,被日寇发现了,我用的是汤姆逊冲锋枪,火力强,边冲边打,敌人要消除我这个火力点,就好几个人向我射击。在奔驰中我像是被人抱起来摔在地上,我被击中了,腰以下没有感觉,记住是两个战友把我拖下来的,裤子都拖烂了。醒来后石膏打到腰,纱布把整个臀部都包住,前面留个洞小便,后边留个洞大便。副团长崔世超被子弹从嘴巴打进去,从左面脸穿出来,烂了半张脸。那天咱们才把老东坡拿下来,拿不下来,咱们是死都不能回来啊。”
杨良平恢复的时分,部队现已从龙陵打到芒市。杨良平到了芒市,部队现已打下了黑山门,包围了畹町。1945年1月,杨良平跟从部队攻下了畹町,把日寇赶走了。
白骨大路忆忠魂
打通滇缅路松山段,是刘华所阅历过的最惨烈的战役。刘华于1922年生于北京,1928年随爸爸妈妈迁往武汉,1937年9月考入黄埔军校第15期。1940年7月21日从军校结业后,刘华被要求留校当教官,但他坚决要求上前哨杀敌报国,后被重新分配到其时在宜沙战场作战的新十一军荣誉一师当少尉排长。荣誉一师由在抗日作战中挂彩伤愈后准备重返前哨的荣誉军人编组而成,刚在昆仑关战役打出赫赫声威。刘华跟着荣誉一师参与了屡次战役,后来新十一军改为第八军。到1944年时,第八军编入我国远征军,刘华也成了第八军荣誉一师少校顾问。正是在滇西反扑中,刘华参与了进犯松山的战役。
刘华,2014年6月26日逝世,享年92岁
刘华生前曾叙述过战役细节:“我师一、二团由攀枝花渡头渡过怒江进犯龙陵,荣誉第三团进犯松山。龙陵方面,我军每霸占一个山头,必先求坚守,再图进攻第二个山头。就这样一步一步地进逼城区,终将龙陵夺回。而进犯松山段时,日寇凭仗刚强的工事抗拒,使得荣三团的进犯一再受挫。最终采纳由工兵发掘地道,直抵主峰下方,用炸药将主峰摧毁,松山始告克复。”他回忆说,其中有一公约1000米长的山路,简直是“白骨大路”,有超越2000名战友献身在这儿。“后边的部队就从战友的尸身上通过。其时我们只要一个期望:把日军赶出松山,为战友报仇。”
松山抗战遗址我国远征军雕塑群一角 拍摄:新华社记者 刘潺
笔者在刘老生前和他攀谈时,他仍记住进军校的榜首节课是学习《步卒操典》,榜首句话便是“凡有侵略我疆域与主权的完好,有必要避免而消灭之”。刘老说:“我为要当一名保卫国家主权的兵士深感侥幸!”
有一次去云南的“陆军第八军滇西阵亡将士纪念碑”祭拜时,刘老拉着笔者,在3775名兵士和125名军官名录中细心寻觅熟识的战友。他吐露心声:“看到这个纪念碑,感觉惨烈的松山战役就在昨日……我怕是第八军最终一个幸存老兵了,云南昆明就我一个。其他当地假如有活着的,也不行能来这儿祭拜,我很牵挂我的战友。”
困难的回国之路
2008年,一个偶尔的时机,我拍到一张相片,主画面是一位晚年妇女,死后还有两位白叟。
经人介绍才知道,白叟叫陈庆珍,当年是我国远征军的一位军医。她死后的两位白叟,也是我国远征军老兵。假如不是有人介绍,谁会想到她是一位抗战老兵,并且在榜首次出征缅甸抗日时,便是中尉军医了。她死后的两位老兵别离是我国远征军驻印军轿车运送暂一团的抗战老兵韦国良和杨正淮。
陈庆珍于1920年出生于云南玉溪的大户人家,本姓方,家中有一兄长及两个弟弟。因姨妈家无子,她过继到姨妈家,随姨妈家姓陈。陈家也是当地的名门,陈庆珍不只被视为心肝宝贝,还遭到杰出的教育。
陈庆珍,2010年10月11日与世长辞,享年91岁
1938年,陈庆珍就读于昆华女中。校园在呈贡的海宴村,系滇池之滨,山清水秀。周日,与同学散步在滇池畔,谈人生,谈抱负。其时的抱负便是在国家危险之际要有所作为,最好能做一名医师,一能报效国家,二是经济能独立,将来能自立,不依托任何人。
第二年,陈庆珍进入云南军医校园为当地培育县一级卫生主干的医专班。因为战事急迫,同年医专班转为昆明军医大学第二分校,陈庆珍成为该分校第三期学员。1941年头,陈庆珍认识了已是中校军医的伍启伦。伍启伦的父亲伍泽亭是马来西亚爱国华侨,积极参与安排南侨机工回国援助祖国抗战。一起的志趣使得这对年轻人相知相爱,他们彼此鼓舞,有了在国家危险之际挺身而出报效国家的决计。
陈庆珍、伍启伦的结婚照
陈庆珍有拳拳报国之心不是偶尔的,她的兄长为她起到了模范作用。她的哥哥方学文背着爸爸妈妈,化名李文光报考黄埔军校,成为黄埔军校第十一期学员,结业后在滇军执役。1937年抗日战役全面迸发,方学文随60军奔赴抗日战场,送行哥哥时,陈庆珍说了一句话:“你先走一步”!震惊中外的台儿庄战役冲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显示了中华儿女的英豪气概。在保卫祖国母亲的浴苦战役中,有近两万名云南公民的优秀儿女长逝在台儿庄的土地上,陈庆珍的哥哥方学文便是其中之一。
位卑不敢忘忧国!陈庆珍的生父和养父都是这样教育她的。陈庆珍上军医大时,家中现已出了一个为国捐躯的抗日英豪。在她上学的一起,她的弟弟方学章也考入黄埔军校第五分校,成为黄埔军校第十七期学员,结业后被遴选为龙云护卫团的中尉排长。她最小的弟弟方学义也参军入伍,投身到保卫国家的戎行中。
年月仓促,转瞬到了1942年头,我国政府组建了一支10万人的远征军赴缅甸作战。就读于军医大学三年级的陈庆珍决然报名参与远征军,也是其时全校仅有报名要求上战场的学员。军医署赞同了陈庆珍的恳求,她成为我国远征军196医院的一名中尉军医。与她同去的还有:未婚夫伍启伦,弟弟方学章、方学义。
到了缅甸后,196医院地址在缅甸八莫飞机制造厂内,医务长是伍启伦,这对志同道合的恋人在医院举行了简略的婚礼,这样的战地浪漫曲,在远征军中传为佳话。
1942年4月初,有伤员连续住进医院,医护人员开端了繁忙有序的救治作业。4月中旬,伤员来的许多。4月下旬,形势对远征军非常晦气,医院也遭到日寇飞机轰炸,警报声一响,医护人员就要安排能行走的伤员分散,不能行走的要搬运,衰弱的陈庆珍也常常抬担架。鉴于形势严重,伍启伦有备无患,把重伤员和不能行走的伤员搬运,准备了一些药品干粮,以备不时之需。4月底的一天正午,警报声响起,一起飞机制造厂火光熊熊,黑烟冲天,伍启伦敏捷安排医护人员带上药品和干粮分散,躲在医院邻近的树林中。黄昏,已模糊能听到八莫方向传来的炮声,刺探状况的人回来说,飞机制造厂和医院都空无一人。伍启伦抓住时机,决议搬运。
伍启伦和10名医护人员带着80名轻伤员开端了艰苦的搬运之旅。在一个岔路口,有一英文路牌,伍启伦看后知道一条通往密支那,一条通往云南。伍启伦决断决议往云南方向走。在公路上行走方针太大,部队又多是伤员,遇到轰炸分散极不便利。为了不让伤员再遭到损伤,只得在密林顶用指南针辨别方向跋涉。
回国的路是一条充溢荆棘的路。所带的干粮、药品有限,且出路未卜,每人每天只能分到保持生命的饼干,药品更是要尽量节约。因怕生火露出行迹,只能饮山泉水。伤员们是那样的刚强,在自己行走都很困难的状况下,还争着为医护人员背药箱。露营时,陈庆珍和护理要尽快为伤员查看创伤,换药。陈庆珍还要了解伤员的思维状况,鼓舞他们建立决心,克服困难。但当她独自一人时,不由潸然泪下,心系两个弟弟,不知他们的命运怎么。
饱经险阻,他们总算抵达了云南省腾冲县和顺乡。令陈庆珍毕生难忘的是和顺乡的公民沿街搭起的粥棚,咸菜有藠头、腌菜、豆豉,乡亲们亲热地喊道:“抗日的将士们,你们辛苦了,到家了,喝碗粥吧!”看到这样的情形,所有人泪如泉涌。
战事急迫,不敢久留,稍事歇息后持续赶路。在惠通桥旁,回忆西望,撤离的部队和难民不断涌来,满目凄凉,想起两个弟弟,悲从中来,不由放声痛哭。在老公的安慰下,陈庆珍忍住沉痛,步履蹒跚地过了惠通桥。在保山瓦窑兵站,伍启伦联系了轿车,把80名伤员一个不少地送回了昆明。
惠通桥
通过苦楚的等候,1942年末,陈庆珍得到了两个弟弟的音讯:方学章还活着,在我国驻印军,后来方学章参与过缅北反扑,在占据密支那的战役中头部、脊柱受伤,九死一生,战功卓著,从上尉连长擢升为少校营长。方学义则下落不明,直到抗战成功后,对方学义的定论都是失踪。陈庆珍曾含泪说道:“期望在野人山上那些在枪架旁的远征军兵士的白骨中,有一具是弟弟方学义,他和战友在一起……”不幸的是,伍启伦的弟弟伍启聪也在广西战场上阵亡。
陈庆珍后来在“昆明陆军总医院”作业,1949年12月参与起义改编为我国公民解放军第四兵团整编第十全军军部卫生处上尉军医。
谈起往事,陈庆珍很淡定,她婉转说道:“个人是藐小的,但我此生心安理得。对国家,我尽了忠!在国家危险之际,我解甲归田,参与远征军奔赴抗日战场,置生死于度外;对社会,我尽了责!我的作业是迎候生命的,从到石屏卫生院作业至1975年6月退休,接生了多少个婴儿我自己都记不得了;对家庭,我尽了力!我千辛万苦把四个孩子抚育成人,现在已是四世同堂,我颐养天年,便是不在了,也能瞑目了……”
王树勋:
低空侦查“老东坡”
“滇西反扑”时,15岁的王树勋在联络指挥部当通信兵,军衔是上士。他在战役榜首线各阵地络绎,将指挥部的作战指令送达前沿阵地。
王树勋,2013年3月7日逝世,享年86岁
王老回忆最深的是进犯“老东坡”的战役。87师259团共有四位营长阵亡,仍未攻下。因日寇的荫蔽工事没有查明,对远征军的要挟太大,美国教官舒尔带王树勋乘侦查机四次低空飞行侦查,最终一次发现在长满青草的地面上冒出一小股青烟,判别是从日寇的地堡中冒出的炊烟,遂把坐标陈述指挥部。指挥部指令炮兵会集炮击,日寇的荫蔽工事露出出来,但仍是攻不下来。最终是工兵在步卒的保护下挖坑道,与日寇的工事衔接,把汽油倒进去点着,才攻下来。
老东坡攻下来后,远征军对龙陵建议全线进犯,克复龙陵,并重行了盛大的入城典礼。部队休整三天后,开端进攻芒市,王树勋在战役中腿部受伤,左小腿被子弹打穿。
廖兴根:
独爱唱《大刀进行曲》
廖兴根,2016年4月18日逝世,享年91岁
廖兴根生于1925年,入伍后在准备二师第5团机枪连。他回忆最深入的便是打腾冲,平常爱唱“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他是阿昌族员,汉语都说不流利,假如没有抗战阅历,是不行能完好地唱完一支抗日歌曲的。最难能可贵的是,直至九旬高龄,他还能哼唱出起床、调集、熄灯、冲锋号的腔调。
何保林:
激战同古占棠吉
何保林,2017年11月9日逝世,享年97岁
何保林出生于1920年,湖南祁东县人,1940年入伍后,就随第5军200师战役。1942年入缅作战时,200师在同古与日军遭受,打了12天后撤出同古。然后进攻棠吉,占据棠吉不久,接到撤离的指令。在撤离途中,师长戴安澜受伤献身,部队在郑庭笈的带领下,抬着戴安澜遗体撤回国内。
田庆平:
昆仑雄关显声威
田庆平,2017年3月24日逝世,享年95岁
居住在北京市丰台区的抗战老兵田庆平,1922年生,安徽淮北人。他于1937年入伍,后被分配到第5戎衣甲兵团。其参与过昆仑关之战,并随我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抗战成功后,他从昆明乘飞机到北京参与受降,担任接纳丰台区西库房。2015年是田老的丰收年,他别离得到了我国、俄罗斯反法西斯战役成功70周年纪念章。